婴幼儿能识字的原因低息配资炒股网
上一篇文章提到,教婴幼儿识字,“我行,你也行”。为什么会这样笃定?
人们看魔术表演,许多节目看起来难以置信。但是,当揭晓了这些魔术的秘密后,便神奇不在,不过如此而已。
6个月的婴儿能够识字(挑字),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不可能。其实,原因非常简单。
婴儿出生不久,就能区分熟人和生人。主要是看脸和听声音。这里主要讲一讲“看脸”。
人的五官,所处位置是相同。为什么会被婴儿区分呢?是因为人的五官,存在着一定的差别。这些差别,构成了不同的面孔。婴儿正是看到了自己熟悉的面孔,就知道是熟人在自己的身边。所以,婴儿区分人,是直接看“脸”,而不是看五官来确定。成人不是这样吗?老张、小李,直接看脸。
人们看字也是如此,“树”,一眼确定。谁先看“木”、“又”、“寸”,再去说“树”?
我说,字的笔划,就相当于人脸的五官。可不是搞笑呀,识字和看脸真的就是一样。
所以,对婴儿识字的认知,不用去琢磨诸如婴儿大脑细胞现在的百分比、神经反应等等,只要婴儿能认爸妈,就能认字。就这么简单!
展开剩余89%所以我笃定地说,教会婴儿识字,“我行,你也行”。
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,好奇吗?那就看看我们的故事。
青鸟殷勤为探看
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,在生命的相约中,女儿终于来到了我们身边,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欢乐。看着女儿渐渐睁开的眼睛,看着女儿渐渐露出的微笑,看着女儿渐渐硬朗起来的身骨,让我们忘记了斗转星移、劳苦艰辛。
好景不长,女儿刚刚满月,父亲就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家。父亲是个军人,军人每年只有短短的1个月的探亲假。
军人家庭的团聚最甜,是亲情融化一切的节日,仲秋节、春节都不能与之媲美;军人家庭的离别最苦,百感交加、柔肠寸断,更有着一种只有军人和他们的亲人才能体会到的悲壮,保卫祖国、抢险救灾的生生死死,让仅仅是再一次团聚的希望都变得弥足珍贵。长久的分离与短暂的相聚,让军人们周而复始地体验着从古至今“忠孝不能两全”的大义和悲情。分久必合,军人们常说,合不久必分,军人们不愿说。
唐代诗人李商隐在《无题》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佳句: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。然而在那段岁月里,我们却更喜欢这首诗中的另外诉说:“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”,我们感谢诗人用那富有人性的诗情画意,填充着千百年来分离的遥远。从此,在原本频繁的家信中,女儿就占据了主要内容,她的笑、她的哭、她的一切,随着“青鸟”的殷勤,飞过千山万水,安慰着我们思念与牵挂的心。
牧童遥指杏花村
女儿出生62天时,母亲的喜悦和柔情跃然纸上:
“女儿现在看着大多了,动作也多了,眼睛也会盯人,会吃手、揉眼睛、鼻子,有一次还用手指把人中上划了一条红道,吓得我赶快把她的指甲剪了。她还喜欢让人竖着抱,头靠在大人肩上歪着脑袋睡觉,要不就直着头东张西望的。她的脖子能挺起来了,只是还不太稳,直一会儿就东撞西撞的,妈妈叫她‘弹簧头’……
她开始认人了,有时躺着大哭,只要我往跟前一站,马上就不哭了。如果有人跟她说话可以玩半天不哭,她还会“哦哦”地答应,有时高兴起来、手、腿、头、整个身子都乱动,能表示出高兴。有一次晚上给她洗完澡,妈妈抱着她,我拿着奶瓶叫‘丫丫’,她看见我,又看到奶瓶,只见眼睛一亮,立刻全身动起来,又举起了左手,好象急着要吃似的,逗得我和妈妈都笑起来。
哭起来嗓门比原来还大,还亮……她夜里闹得不多了,但是一到3、4点钟就醒,愁得我要命,又怕她叫,老是抱着哄着,一直要到天亮。中午闹得凶,放不下,一放就哭,一直要到下午3点才能睡一会儿,有时也要抱着……现在她一般的规律基本上能掌握了,只是不睡觉让人实在头疼,她中午不睡,我也不能睡,抱着她一起在椅子上打盹,睡得可好了,只要一放就叫……”
每一封信中温馨的家常话,都会让我们经常地回味。然而正是这封信,却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,以至于使我们对女儿的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
母亲信中的这两段话很有意思:“女儿开始认人了,有时躺着大哭,只要我往跟前一站,马上就不哭了”;“有一天晚上给她洗完澡,我拿着奶瓶叫 ‘丫丫’,她看见我,又看到奶瓶,只见眼睛一亮,立刻全身动起来,又举起了左手,好象急着要吃似的,逗得我笑起来。”
渐渐地,我们好象从这两段话中悟出了什么。
婴儿为什么能分辨出生人与熟人,即使换了衣服、换了发型也同样不会认错?从视觉上可以说,婴儿主要是从脸上分辨出来的(虽然也有听觉甚至嗅觉等其它原因)。谁创造了人类,上帝?还是进化论?不管是谁,他们都为人类选择了今天的面容。人都有五官,数量不会少,位置也不会移挪,两耳不能鹊桥相会,嘴巴也不会到“天庭”漫游。五官形成的整体就是人们所说的“脸”,但是,人的脸又不尽相同,这是因为每张脸上的每一“官”都是不一样的,比如眼睛的大小、鼻子的高低、下巴的长短、以及各官之间的距离等等,这些细小的差别,形成了不同的面孔。
婴儿在认人时,看得是“脸”,是个整体,而不是先遍看单一的五个“官”后再进行组合,更不会去区别熟人的“五官”与他人的区别(所有的人、包括我们成年人也都是如此)。于是,我们联想到了字,字是由笔划组成的,不同的笔划,构成了不同的字。人们在看熟悉的字或词时,并不是在看笔划,而是看字的整体。比如,看“树”,谁会先把它拆成“木、又、寸”再组合起来看?
说人的五官象笔画?笑死人,可是,越想越觉得真有那么点意思。其实,认脸和认字有着相通的道理,既然婴儿能够认脸(区别生人和熟人),就不能认字?
另外,女儿看到奶瓶就知道要吃奶了,是因为她对这个圆柱形的东西及其作用十分熟悉,但是如果把奶瓶换成一个方的或其它什么形状的,或者把奶嘴换成异样的,在第一次的时候她肯定不会马上吃,她会纳闷:这是什么东西?做什么用的?和我有什么关系?在这里,女儿看到的是“形”。
从那封信开始,我们就一直讨论着这个问题。面孔、奶瓶与识字,风马牛不相及,而我们用了两个等号,划出了内在的联系:面孔、奶瓶=形和整体=字。于是,我们不再怀疑:几个月大的女儿“认”字是完全可能的。
另外,我们还这样分析:以前在下乡或部队执行任务时,去过一些经济和教育比较落后的偏远农村,那里的孩子们到了7、8岁甚至更大一些的时候才去上学,那时,他们识字非常困难。这是因为那些孩子从懂事到开始认字,之间有着太长的对文化学习的空白,要想填补这个空白并改变这种空白所形成的基础和习惯,实在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。我们认为,如果能象生活中陪伴着女儿并被自然熟悉和接受的其它东西一样,让识字也陪伴着她一起成长,那么就会减少女儿在文化学习中出现的空白或断层,而这种把婴幼儿的成长、智力开发与文化学习联系在一起的连续性,将会使女儿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。
这些“古怪”的道理,足足让我们琢磨了3个多月。真的很不容易,要知道在那时,我们对婴幼儿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。
终于,我们决心去试一试。无知者“无畏”?在女儿5个多月的时候,母亲开始了教女儿识字。
母亲教的第一个字是“奶”字,因为女儿每天都要喝牛奶。母亲把“奶”写在一个约15×10厘米的纸板上,每一次喂牛奶时都拿给她看、念给她听,有时还把奶瓶藏到纸板后面逗着她玩。女儿当然不知道这是在识字,她只是把这个纸板当作吃奶时的一个小小玩具拿在手里玩。
母亲在信中写道:“每次喂奶都要给她看字,她边吃边伸手要,不给她嘴巴就哼哼,拿到手里就乱扯,要不就扎在眼睛上或脸上”(女儿5个月21天)、“拿着写字的硬纸板就往嘴里放,啃得边上净是毛毛,啃下来的还能咽下去,真是气人”(6个月)。
又过了20天,母亲写道:“孩子现在看到‘奶’字高兴的乱蹬腿,然后露出奶瓶,就瞪着眼看,同时看字和奶瓶,让她抓其中的一个,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吃着奶,手还要去抓纸板”(6个月20天)。
女儿终于习惯了奶瓶和纸板的同时存在,也“知道”了它们之间的关系,有吃有玩,不亦乐乎?
2个多月后,也就是在女儿7个多月的时候,母亲多次把“奶”字和另外的几个字放在一起,无论是让她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去挑,她都能准确地找出来,而且拿在手里的“奶”字决不会颠倒。
测试的结果让我们十分惊喜,就是说,在女儿还不会走路、还不会说话的时候,她就具备了识字的能力。而且更重要的是,虽然无法告诉她什么是抽象,但她已经“懂得”了纸板上的字有什么样的含义,知道了字与奶瓶之间存在的联系。这让我们看到了当初“决策”的正确,看到了成功的希望,坚定了我们继续做下去的信心。
母亲写出许多与女儿生活有关的人、物和活动的字词,家里到处都是纸片,做一些事情,总要给她念念和看看相应的字。比如,抱她出去玩时,先指指挂在门把上的“门”字,给她念一念,然后再开门出去。
石榴树下学“石榴”
女儿10个月的时候,已经能“认”6个字或词,1岁时,能认40多个,当她口齿不清地开始说话时,已经能准确地念出100多个字和词了。女儿的识字能力也不断提高,经常在教她识字时,她看也不看,只顾玩自己,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,她眼睛一扫,就能记住;有时候她就是不念,我们以为她不认得,可是以后突然会念给你听、指给你看。到两岁时,女儿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字和词,1岁多的时候,就能读简单的幼儿读物,两岁半时,女儿似乎对小画书不太感兴趣了,最喜欢捧着的就是厚厚的《365夜故事》,看得津津有味、爱不释手。尤其是新买的书,不翻上几遍决不罢休,甚至一进家门,帽子、围巾也不脱(冬天),站在那里就看起书来。经常是在外面玩得兴高采烈的,一回到家就没动静了,不用说,准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书呢。
厚厚的《365夜故事》,看得津津有味
我们还试着教女儿认一些英语单词,主要是动物的和简单的日常用语,女儿学起来和认起来都象学习汉字一样容易。我们在讲故事时,用英文写下主人公的名字,比如“rabbit”(兔子)、“bird”(小鸟)、 “fox”(狐狸)等等,边讲边用卡片进行表演,和她一起做游戏。由于我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差,所以我们的计划是,先教一些简单的单词或句子,引起兴趣,打下一点基础,然后把她引导到英文的儿童图书中,把英语书和英语磁作为初级老师。女儿最多时会认、听、说约90多个英语单词和一些日常用语。但是,因为种种原因,我们的想法最终并没能坚持下去。不过,从初中到大学,女儿的英语一直都不错,我们无法论证早期的英语学习是否为她植下了英语的“细胞”,但在那时,确实表明了幼儿认英文能象认汉字一样可行。
从此,女儿一发而不可收拾,她对文字学习和阅读的把握几乎成为了一种“本能”,许多的字或词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,需要我们告诉或解释的,从来不需要多讲,阅读的兴趣、速度、范围和理解力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提高,记忆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开发和锻炼。
以至于女儿长大以后,我们和她说起小时候识字的事情,女儿竟然没有一点印象,因为在她所能追溯到最早的记忆里,她已经可以非常自如地看书了,即使是上了小学以后遇到生字生词时,她那种一看就会、似乎并不是在学的潜意识,也使她无法改变自己好象天生就会识字的感觉。
对女儿早期教育极为重要的一步,竟然开始于那封普通的家信,真的让我们体会到了“家书抵万金”的情感和分量。
下一篇:我们对幼儿教育最主要的三个论点低息配资炒股网
发布于:山东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